第33个节能宣传周到来!东莞住建领域举办系列活动
炎炎夏日中,东莞迎来了全国第33个节能宣传周和广东省建筑领域节能宣传月——推广绿色建筑,引导群众了解绿色建筑,普及节能环保观念,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东莞住建系统在行动。7月11日,“绿色建筑,低碳未来”—第三届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东莞)在东莞会展国际大酒店举办,东莞市建筑领域节能宣传月启动仪式和现场观摩活动同步举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装配式建筑与墙材革新处处长杨国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经济师王瑜,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志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卫东,南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朱利民等出席活动。市住建局、南城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镇街(园区)住建局、行业协(学)会、建筑企业及工程项目代表共250余人参与活动。
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80%
住建系统持续发力,绿建推广成果丰硕
活动现场,2023年东莞市建筑领域节能宣传月正式启动,以“节能降碳,你我同行”为主题,传播节能环保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建筑节能、超低能耗建筑等一系列宣传。据悉,今年东莞节能宣传周为7月10日至16日,其中7月12日为全国低碳日。
陈志军表示,东莞全市住建系统坚持“安居宜居+现代建造”特色理念,致力推广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工作,大力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东莞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实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要求写入规划。
据悉,东莞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比稳步提升,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80%,装配式建筑占比近32%;东莞大力推广装配式建造方式和绿色施工生产方式,推进四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绿色建筑意识和认知度糖心vlog。
王瑜表示,广东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工作,加强研究关键技术,建成多个高星级绿色建筑集聚区。2021年和2022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分别达到73%和82%,且星级绿色建筑面积持续增加。东莞在绿色低碳工作方面表现突出,新建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比例超过分配目标。
杨国强表示,中国在绿色建筑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截止2022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已全面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达102.6亿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2.5万余个。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推动绿色发展,既要开源,也要节流;既要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也要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双碳”目标是城乡建设领域发展方式的一次系统性变更,需要全行业、全系统的共同努力。
大咖云集共话绿建
六名业内顶尖专家作专题分享
第三届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东莞)论坛共邀请了六名业内大咖作专题分享,他们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清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院院长周海珠,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夏绪勇,中国建研院深圳分公司低碳技术中心主任、中研(深圳)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低碳技术事业部总经理李鑫及中国建研院深圳分公司绿色建筑与节能研究所技术负责人胡铁军。
六名业内大咖共话绿色建筑、共讨低碳未来,就低碳绿建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城市绿色建筑实践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加平院士是国内绿色建筑行业领军人物糖心vlog在线观看。在本次《绿色建筑设计与碳减排》专题分享中,他表示,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业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结合建筑运行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碳排放特征以及减排特征,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双碳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手段。他还强调了建筑设计及建立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才能引导建筑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会者表示,本次论坛为东莞建筑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来自业内前沿的声音让他们受益匪浅,为推动东莞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绿建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观摩活动走进东莞首个绿建三星标准校园
7月11日,东莞国际商务区北部学校项目现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来自东莞住建领域的从业者们参观了这个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标准建设的绿色校园——该校是东莞市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建设项目、东莞市重大项目,正在申报成为东莞市第一个绿色建筑三星标识项目。
光伏屋顶、太阳能构架架空层、外墙固定遮阳格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LOW-E双层中空玻璃窗……北部学校项目在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提高与创新等方面都实现了绿色低碳建设目标。
在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校园的新形态也值得从业者们深入思考,它既关乎建筑设计,也关乎绿色环保理念,更传递着一个城市对教育的理解。
据悉,该项目建筑能耗相比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标准降低10%以上;结合东莞气的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达4.0%以上。
【采写】南方+记者 谢麦诗
【摄影/摄像】李家威
【作者】 谢麦诗;李家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